
受訪者|李思瑩律師
訪談者|彭靖婷
國考經驗分享:全職準備與實務經驗的互補性
李律師表示,雖然國家考試的錄取門檻似有放寬趨勢,但「相對容易」並不等於「好考」,它依然是一場需投入時間與心力的艱鉅挑戰。若經濟條件允許,她建議以全職備考為最佳方式,效率較高,也較能一鼓作氣完成目標。
然而對於無法全職準備者,她建議可選擇在法院擔任法官助理或進入律所工作。這樣不僅能貼近實務、累積經驗,也能在訴訟程序理解上與純考生產生區隔。
以自身為例,她是全職考生,職場經驗為零。雖然後續順利取得實習機會,但在進入實習階段仍感實務理解力不足。她強調,若曾於法院或事務所工作,未來無論考試還是職涯都會更加得心應手。
研究所與國考:何者為先?
針對「畢業後應否直接讀研究所」的問題,李律師認為應回歸個人目標。若希望在短時間內考取律師資格,可考慮同步準備多項相關國考,例如司法官、調查局、四等公職等。雖然科目不盡相同,但核心法科(如刑法、刑訴、民法、民訴)多有重疊,有助建立應試節奏。
她本人即是大學畢業後立即攻讀研究所,同時報考各類法律相關考試。她認為研究所是很好練筆、累積法學深度的過程,對日後律師職涯也有正面幫助。
在職專班:值得投入嗎?
對於「考上律師後再讀在職專班」的路線,李律師直言:「太累了。」她個人是邊讀研究所邊準備國考,雖然也辛苦,但相較下更能兼顧深度學習。
若目的是取得學歷證書,那麼在職專班須評估申請學校的排名與資源。若目的是學習與拓展視野,全職研究所的吸收效果會更完整。
另有不少律師選擇修讀商學院碩士班,重點不在學術,而在於人脈拓展。對此她表示可接受夜間部方式進修,端看個人目的與階段需求而定。
考生生活調適:適度放鬆是長期戰力的關鍵
李律師提醒,國考是「以年為單位」的長期戰爭,不宜抱持短衝心態。她建議每週至少安排一天休息,避免過度緊繃導致效率下滑。
她以「橡皮筋效應」比喻備考節奏:若前期拉得太緊,後期容易失去彈性與動力。適度放鬆,才能拉長戰線、維持狀態。
關於放鬆方式,她不設限。運動當然好,但若一週一次酒吧、夜店能有效紓壓、快速回歸正軌,也完全可行。重點是情緒能穩定回收、進度能如期完成。
研究所選校:名校是否更有價值?
對於研究所是否應選擇名校,李律師認為:「當然越好越好。」若能進入台大、成大等頂尖國立院校,即使地理位置不便,也值得投資時間與精力。
她指出,名校的優勢在於資源、師資、人脈與後續職涯發展的輔助性更強。若只考上後段學校,也不必灰心,這些學校在師生互動與指導資源上可能更緊密,也有實質效益。
她鼓勵若第一年未進入理想學校,不妨工作一年再重考,這樣若第二年順利進入高排名學府,也將是重大加分。
給在校生的建議:放寬心,走出自己的法律人生
李律師提醒,大學法律教育不應僅圍繞「司法官」與「律師」兩條路。雖然這是多數人預設的選項,但實際人生有更多可能。
她指出,法律系學生多半習慣安靜讀書,但回顧人生階段,會發現許多高中、大學同學反而選擇不同道路,且活得多采多姿。法律學習是養分,不該成為桎梏。
她鼓勵學生設立目標同時,也應學會「放寬心、也放過自己」。若給自己五年期程備考未果,不代表失敗,而是轉向其他幸福人生的開始。
例如企業法務、公共部門、甚至跨領域轉職,都可能是適合發展的方向。人生不該被一場考試定義,只要能發揮法律所學、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就是成功。
訪談重點摘要
全職備考、實務經驗與學歷選擇的平衡
李思瑩律師分享國考準備策略與學涯建議,主張若經濟許可,全職備考最具效率;若無法全職,則可考慮法院、律所實務歷練補足理解。她提醒備考者應安排適度休息,建立長期戰力,並思考研究所之價值與未來路徑。
對於是否選擇名校、是否報考在職專班,李律師認為應視個人目標而定,但名校所帶來的資源與人脈確實有其助力。
她最終勉勵學生不應自我設限,律師與司法官並非唯一歸宿,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方能活出屬於自己的法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