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律師的心路歷程:專業、情感與人脈的相互交織

【專訪】律師的心路歷程:專業、情感與人脈的相互交織

受訪者|李思瑩律師

訪談者|彭靖婷

為什麼想當律師?

李思瑩律師表示,選擇法律系的初衷,源自於家人的影響。她的父親曾是刑事警察,經常在家中分享辦案經歷,讓她從小對刑案充滿好奇與關注。當時在大學指考選填志願時,認為法律科系符合自己的個性與興趣,遂選擇就讀法律系,並進一步攻讀碩士班,最後順利考取律師資格。

儘管當初因刑事背景而選擇法律,但實際執業後,李律師的業務以民事與家事案件為主。由於與先生共同開業,而先生主要處理刑事案件,因此女性客戶或家事類型的案件,多半由她負責。

執業經驗中最印象深刻的案件

李律師分享,自己在實習初期所參與的一件性侵案件,對她影響深遠。當時擔任被害人方的律師,需要詳盡蒐集當事人的敘述以作為提告依據。案件的性質極為敏感,因此會議過程需格外細緻且完整,並錄音錄影,以減少被害人日後重複敘述創傷經驗。

她坦言,初入行時難免將自己帶入當事人的情緒中,影響判斷力,但隨著經驗增加,學會了情緒抽離與理性處理之間的平衡。她認為,律師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是「同理心」,尤其在家事與性侵案件中,理解與接住當事人的情緒需求是基本功。

  1. 律師如同諮商師?李律師指出,律師的角色確實在某些情境下與諮商師相似,特別是在家事案件中,法律層面往往不是主要矛盾,情緒與人際關係的處理才是核心。她提及曾處理一件家暴案件,涉及傳統家庭對體罰觀念的誤解,並進一步說明「懲戒權」的消失與家庭教育界線的重要性。
  2. 同理心與理性分析的拿捏 : 她進一步說明,同理心與專業分析其實可以並存:同理心是用來感知當事人情緒,理性則是提供法律策略與風險分析。律師不應把案件視為冷冰冰的任務,而是應同時回應當事人的情緒與實務需要。

律師所需具備的態度與技能

責任感是李律師認為最重要的工作態度之一。律師工作屬責任制,案情往往臨時發生,必須隨時處理,幾乎無上下班界線。除了法律專業,時間管理與壓力調適也至關重要。

律師的生活與壓力調適

李律師認為,每位律師都應找到屬於自己的壓力排解方式。無論是健身、騎車還是登山,身心平衡是長期執業的關鍵。由於律師職業特性無固定作息,因此自我管理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人脈與案源的建立方式

李律師分享,律師的案源來自多元管道:

  • 親友介紹:熟人知道你是律師,自然會主動尋求協助。

  • 社群經營:雖尚未積極經營自媒體,但許多律師透過拍攝影片進行行銷。

  • 對造介紹:甚至有對造當事人的朋友轉介案件給她。

  • 同行轉介:因利益衝突無法接案的律師,會轉介案件。

她強調,最重要的仍是把每一件案子做到最好,這樣自然會有案源找上門。

此外,李律師認為研究所階段的人脈亦是寶貴資產。研究所同學將來多數仍在法律圈工作,不論是書記官、司法官或法警,都是未來協作的重要資源。她也提到,考試階段建立的讀書會同儕,往後可作為合作夥伴,彼此分工協辦案件、交換資訊,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專業網絡。

訪談重點摘要

律師的心路歷程:專業、情感與人脈的相互交織

李律師的職業旅程,是由法律知識、情感理解與責任心共同構成的路徑。在分享中,她深入剖析律師工作中需具備的多重素養,尤其是在充滿人際與情緒衝突的家事案件中,如何同時保持同理心與專業分析能力。律師的工作壓力與挑戰雖大,但若能適當安排生活節奏與心情調適,仍可長期穩定地執業。

對於人脈與案源建立,她認為「把每個案子做好」是最核心的關鍵,並指出法律圈中從學生時期起即累積的同儕關係與互助網絡,將成為未來職涯的重要基石。

上一頁 【專訪】全職備考、實務經驗與學歷選擇的平衡
下一頁 【專訪】國考準備歷程與心態調適分享
Copyright © 2025 法可夢線上法律諮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