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律師生涯的選擇與堅持:謝子建律師談專業、人性與生活平衡
法可夢 2024 小樹計畫|人物專訪
受訪者|謝子建律師
訪談者|羅日璋
從科技案件轉向行政與公益案件
謝子建律師原本擁有資訊背景,卻選擇走上行政訴訟與公益案件之路。當被問及為何未專精於科技案件時,他坦言:
「科技案件雖然收入較好,但大多是專利、公司設定等結構單純的議題,少了人性的糾葛與故事。我覺得那樣的工作缺乏趣味,也無法豐富我的人生閱歷。行政與公益案件雖然辛苦,卻能看到社會不同面貌,讓我有更深刻的體會。」
他也補充自己幾乎不接刑事案件,因為他認為台灣法治已有一定水準,多數人可透過自白或國家機制處理,不必動用律師。
印象最深的一宗案件
在眾多辦案經歷中,有一宗令謝律師至今難忘:
「我曾處理一件國中女生控告老師性騷擾的案件。深入了解後發現,她從小五到國一多次提出不實指控,只是為了逃避上學、跟爸爸四處遊玩。這個孩子的家庭狀況特殊,父親年長且溺愛,母親則已離家。最終她甚至對我產生敵意,說見到我會害怕。」
謝律師坦言,這是一場內心極大的掙扎。他身為律師必須保守當事人秘密,同時又明知事實有異。最後他選擇以中性的方式撰寫訴狀,交由檢察官進一步查明。他感慨地說:
「我最在意的其實是這個孩子。如果她在這件事上得逞,將來可能會走上錯誤的道路。但律師的角色不是懲戒者,只能守住專業底線,希望不傷害無辜,也不讓錯誤延續。」
律師的工作態度與基本技能
關於律師應具備的態度,謝律師認為要因應不同領域有所調整。他表示:
- 商業法領域需要高度的耐心與條文熟悉度;
- 民事或公益案件則需對人性有高度敏感度與同理心;
- 每一位律師都應該懂得與當事人溝通,幫助他們釐清真正的需求。
「很多人來找律師其實情緒很亂,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例如離婚案,有人只是想對方道歉,有人則是爭取小孩。律師要先聽懂,再幫助他們看清結果。」
此外,他也認為律師要懂得適時推銷與保護自己:
「有時候也得讓當事人知道你的努力,把你所做的苦工呈現出來,贏得對方的尊重。」
生活與家庭:律師下班後的世界
謝律師育有四名子女,日常生活多圍繞家庭打轉。他笑說:
「我把孩子的活動排得很滿,幾乎所有時間都在陪伴他們。偶爾看看電影、打電動是我的放鬆方式,但時間不多。」
他提到,有些律師會參加公會社團、讀書會等,也是不錯的生活調劑。
「這樣的活動不一定要與法律相關,才是真正的興趣。」
人脈的建立:真誠比社交更重要
謝律師選擇不參加政治活動或公開社交場合,也不熱衷發名片。他認為律師的最大人脈,其實來自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