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可夢學院
-
2025/4/30
以為有保就安心?
醫療險其實藏了許多你不知道的眉角!
本場講座透過真實案例,帶你破解理賠迷思,守護自身權益!
講座亮點搶先看-
醫療險常見誤解 × 理賠爭議深度解析
-
防癌險、重大疾病險理賠案例全拆解
-
醫療險續約糾紛怎麼防?保障一次搞懂
不論你是保戶、家人、職場新鮮人,還是對保險理賠一頭霧水的人,
懂一點保險法律,是給自己最實用的保障。
《法可夢線上生活法律講座》
-
主題:保險理賠不踩雷!醫療險爭議案例大解析
-
講師:陳俊仁老師(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
時間:2025/ 5/13(二) 19:30-20:30
-
形式:google meet
-
費用:免費
-
-
2025/4/30
孩子的未來,需要被溫柔守護,也需要正確判斷。
爭的不只是親權,更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起點
講座內容搶先看-
親權判斷的關鍵要素有哪些?
-
程序監理人是誰?在案件中扮演什麼角色?
-
真實案例分享,解密法院背後的判斷思維!
不只是法律人,家長、社工、輔導老師也必看!
懂得親權判斷,才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成為真正的守護者
《法可夢線上生活法律講座》
-
主題:律師國考全攻略(三) :書單挑選 × 補習資源,備考零踩雷!
-
講師:蔡憲騰律師
-
時間:2025/ 5/10(六) 09:00-10:00
-
形式:google meet
-
費用:免費
-
-
2025/4/25
受訪者|黃冠中律師
訪談者|羅日璋
法律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選擇
從小立志從事法律工作的黃冠中律師,將法律視為一種保護自己、幫助他人的工具。談起初衷,他表示:「我喜歡講求邏輯的學問,也看到親戚當律師,讓我對這條路產生興趣。原本想成為法官,但分數未達標,最後選擇走上律師之路,也是一種圓滿的轉變。」
起初未如願考上理想科系的他,毅然選擇轉系,最終如願轉入東吳大學法律系。「當時希望留在台北,補習資源比較多,也有利未來準備國考。」
法律人的個性與熱情:從學生到執業者
黃律師自述自己邏輯能力強,對法律始終充滿熱情。他認為這是支撐自己走過漫長讀書與考試歷程的關鍵。他說:「對我來說,法律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談到法學興趣領域,他提到大學初期接觸民法與刑法,研究所進一步鑽研國家賠償法等行政專題。經過法院實習後,他對土地法、國賠、都更等實務領域特別感興趣,並選擇將其作為職業發展主軸。
法律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羅同學分享他自己偏好刑法,並修讀英美法,認為案例導向比抽象法條更容易理解原則。黃律師認同道:「讀書跟執業真的不一樣,只有親身經歷過,你才會知道怎麼處理。」
他指出,法官與律師都要重新認識每個案件的本質,而實務上學到的細節,往往比課堂上更清楚具體。「例如訴訟法中『當事人適格與能力』,實務中是常見攻防焦點,甚至能左右整起案件的程序能否進入實體審理。」
國考準備策略與讀書節奏
談到律師國考準備經驗,黃律師分享他在大四前就打好法學基礎,畢業後一年考上。他認為準備過程中必須掌握重點、平衡各科表現,不能偏科。
「老師教得比較廣,補習班則抓考點。我會做筆記、整理資料,並組讀書會,分科負責重點。像我刑法比較好,就負責刑法整理,再搭配考古題練習。」
黃律師也好奇羅同學是否參加補習,羅回答有同學翹課去補習,認為學校課程與考試落差大。但他本人認為不同觀點的形成對思維有幫助,並珍惜校內學習資源與同儕互動,黃律師表示認同。
考試期間的生活與調適
黃律師分享自己的備考作息:
「我那時候是碩一,時間比較自由。大概早上九點前到圖書館讀書,中午休息一下,黃昏再去吃晚餐,晚上繼續讀到十點左右,再用電腦放鬆一下,大概凌晨十二點多睡。作息穩定,效率也比較好。」
他也強調運動的重要性:「我那時會打籃球,幫助調整體力與精神狀態。早上讀書的習慣,也有助於考試當天發揮。」
經濟壓力與求學支撐
談到考試期間的經濟壓力,黃律師坦言:「我有接教學助理的工作,薪資不錯,足以支撐我繼續念書。」這也讓他能安心備考,不必過度擔憂生活負擔。
-
2025/4/25
受訪者|黃冠中律師
訪談者|羅日璋
工作與生活:如何在高壓職業中找到節奏?
作為執業多年的律師,黃冠中律師對工作與生活的調適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他提到:
「現在生活還是以按時工作為主,維持運動習慣,假日盡量陪伴孩子。」
雖然律師工作繁重,但黃律師不將加班視為負擔。他說:「我現在自己執業,有案件就做完,昨晚做到九點多,但我不覺得那是加班,而是想把今天的事處理好,對自己與當事人都有交代。」
而在每日工作中,最耗時的部分通常是研擬訴訟策略、查找判決與資料、翻閱專業文章,以及與當事人的溝通與會議。他強調,這些看似瑣碎的準備,實則是律師工作的核心。
印象深刻的案件:法律背後的重量
黃律師分享了幾件讓他印象深刻、情感投入極深的案件。
都更案:長達十多年的法律攻防
他提到一件自民國94年開始、迄今仍在處理的都市更新案件:
「我是六年前開始代表建商處理這個案子,已經歷多次訴訟。從當初90億的價值,到現在已超過300億。雖然累人,但過程中充滿挑戰,也獲得不少訴訟策略上的經驗與樂趣。」
八仙塵爆案:情感與制度的兩難
另一件讓他感傷的案件,是八仙塵爆事件。他代表行政機關應訴,對象是罹難者家屬。
「這是沒有人願意面對的事件,但必須解決。家屬的痛我可以理解,雖然代表機關立場要無理由抗辯,但心裡還是會過不去。所幸最後透過民間捐款的補償,讓家屬部分獲得安慰。」
他認為,這類國賠案件雖讓人沉重,但也讓行政機關意識到公共設施安全的重要性,是制度進步的契機。
登記失誤國賠案:揭開制度漏洞
他還提到一件地政機關辦理登記時,第三人冒用身分證辦理抵押設定,導致當舖業者對機關提起國賠訴訟。
「登記機關雖未過失,但現行法規仍要求其負責,讓行政機關承受不合理風險。我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容易造成濫訴與操作空間,也考驗整個社會對善意與制度的信任。」
人脈經營:律師的另一門功課
在專業之外,黃律師也非常重視人脈的經營與拓展。
「我參加律師公會的羽球社團,也參與商務交流平台,並在議員辦公室與區公所提供法律諮詢服務。」
此外,他也透過拍攝法律影片與加入法可夢平台擴大影響力。他認為,律師是屬於「案源型」職業,與人接觸愈多,遇到法律需求的機會也愈高。
「我並不打算一直當律師,因此希望拓展副業,比如擔任企業法律顧問、進行法務訓練。這些都需要良好的人脈基礎來支撐。」
對法律學生的建議:守住初心,面對實務
訪談最後,黃律師對在學法律學生提出幾點肺腑之言:
-
2025/4/25
受訪者|鍾佩陵律師
訪談者|陳泓慈
音樂與法律的交會:從藝術走向理性之路
鍾佩陵律師的學術起點,是師大音樂系,後來又攻讀台大音樂研究所。在看似毫無交集的專業領域中,她卻找到了通往法律之路的契機。
「其實本來就對法律有興趣,念台大音樂研究所時接觸了一些法律課程,就決定報考科法所。後來在就業選擇上,也發現自己更喜歡法律多過音樂,於是自然而然選擇走律師這條路。」
對她而言,法律的邏輯性與挑戰性,激起了強烈的學習動力,也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從想像到實踐:律師工作的挑戰與收穫
鍾律師坦言,律師的工作確實如想像中具有高度專業性,也伴隨不少壓力與複雜性。但她認為,只要有足夠興趣並抱持「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的信念,就能在挑戰中找到樂趣。
「剛開始一定困難,但只要跨過那道門檻,隨著經驗累積,工作就會越來越上手,甚至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學習樂趣。」
專注智財與商法:從個人興趣到職涯選擇
在眾多法律領域中,鍾律師選擇專注於智慧財產與商業法律,這與她過往的音樂背景及研究歷程緊密相關。
「我本來就對民商法有興趣,而智財法是我碩士階段的研究領域,論文也和音樂著作權有關,包括旋律、歌詞的保護與侵權問題。」
這樣的跨域背景不僅豐富了她的法律視野,也讓她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具備獨特的觀察角度與敏銳度。
與客戶建立信任:專業+同理心是關鍵
律師的專業不僅體現在法律見解,更體現在與當事人的互動與溝通。鍾律師強調:
「專業能力當然是首要,但更重要的是同理心。要讓當事人知道你是站在他的位置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建立信任。」
而對於剛入行的年輕律師,她也特別提醒:
「人生經驗不足,就要花比別人更多時間學習,了解法律之外的生活與人性。不要急於求成,而要紮實打好基礎,這樣才能走得遠。」
實務中的深刻案件:從人性到歷史的對話
鍾律師提到,律師經常處理各類人際與家庭糾紛,從中看見人生百態。但最讓她難忘的,則是一場國家歷史層面的訴訟。
「我們曾協助國史館處理兩蔣文物的所有權訴訟。文物當時存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歷經十年的法律攻防與協商,終於在2023年成功將文物運回台灣,這是非常感動也具有意義的案子。」
這場長達十年的訴訟,不僅是法律工作的挑戰,也是對歷史與文化責任的實踐。
壓力管理與生活平衡: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面對律師工作的高壓,鍾律師強調「時間管理」與「興趣培養」是關鍵。
「手上常有多個案件,要根據優先順序安排處理。除了工作,與家人相處、運動、吃飯、放鬆都很重要。有時候甚至只是睡一覺或和朋友聊聊,都能有效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