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可夢學院
-
2025/4/25
受訪者|黃冠中律師
訪談者|羅日璋
法律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選擇
從小立志從事法律工作的黃冠中律師,將法律視為一種保護自己、幫助他人的工具。談起初衷,他表示:「我喜歡講求邏輯的學問,也看到親戚當律師,讓我對這條路產生興趣。原本想成為法官,但分數未達標,最後選擇走上律師之路,也是一種圓滿的轉變。」
起初未如願考上理想科系的他,毅然選擇轉系,最終如願轉入東吳大學法律系。「當時希望留在台北,補習資源比較多,也有利未來準備國考。」
法律人的個性與熱情:從學生到執業者
黃律師自述自己邏輯能力強,對法律始終充滿熱情。他認為這是支撐自己走過漫長讀書與考試歷程的關鍵。他說:「對我來說,法律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談到法學興趣領域,他提到大學初期接觸民法與刑法,研究所進一步鑽研國家賠償法等行政專題。經過法院實習後,他對土地法、國賠、都更等實務領域特別感興趣,並選擇將其作為職業發展主軸。
法律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羅同學分享他自己偏好刑法,並修讀英美法,認為案例導向比抽象法條更容易理解原則。黃律師認同道:「讀書跟執業真的不一樣,只有親身經歷過,你才會知道怎麼處理。」
他指出,法官與律師都要重新認識每個案件的本質,而實務上學到的細節,往往比課堂上更清楚具體。「例如訴訟法中『當事人適格與能力』,實務中是常見攻防焦點,甚至能左右整起案件的程序能否進入實體審理。」
國考準備策略與讀書節奏
談到律師國考準備經驗,黃律師分享他在大四前就打好法學基礎,畢業後一年考上。他認為準備過程中必須掌握重點、平衡各科表現,不能偏科。
「老師教得比較廣,補習班則抓考點。我會做筆記、整理資料,並組讀書會,分科負責重點。像我刑法比較好,就負責刑法整理,再搭配考古題練習。」
黃律師也好奇羅同學是否參加補習,羅回答有同學翹課去補習,認為學校課程與考試落差大。但他本人認為不同觀點的形成對思維有幫助,並珍惜校內學習資源與同儕互動,黃律師表示認同。
考試期間的生活與調適
黃律師分享自己的備考作息:
「我那時候是碩一,時間比較自由。大概早上九點前到圖書館讀書,中午休息一下,黃昏再去吃晚餐,晚上繼續讀到十點左右,再用電腦放鬆一下,大概凌晨十二點多睡。作息穩定,效率也比較好。」
他也強調運動的重要性:「我那時會打籃球,幫助調整體力與精神狀態。早上讀書的習慣,也有助於考試當天發揮。」
經濟壓力與求學支撐
談到考試期間的經濟壓力,黃律師坦言:「我有接教學助理的工作,薪資不錯,足以支撐我繼續念書。」這也讓他能安心備考,不必過度擔憂生活負擔。
-
2025/4/25
你遇過這種恐怖主管嗎?
除了平時給予過量的工作之外,
還會用難聽的話羞辱員工,
甚至已經到了職場霸凌的程度!
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不如離職吧」,
但…你可能還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處理!
-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和《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雇主有責任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這當然也包含了預防職場暴力的措施。
-
雖然現行法律沒有明確定義「職場霸凌」,
但從綜合法院判決跟相關行政指引來看,
職場霸凌指的是
「勞工在職場上遭受主管或同事,
利用職位或優勢持續不當的對待,
並超過一般社會能接受的範圍。」
-
職場霸凌不只是肢體攻擊,
也包含了言語上的傷害。
根據規定,雇主應該建立暴力預防措施,
像是訂定反霸凌政策、提供匿名檢舉管道,
甚至安排相關教育訓練,
來防止這類事情發生。
-
如果你正深陷於職場霸凌的困擾中,
可以先試著向公司內部的人資或職安單位反映。
如果公司不處理,
那就蒐集相關證據,向主管機關檢舉,
甚至透過起民事訴訟求償!
-
遇到這種情況,千萬別默默承受,
勇敢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法可夢與你站在同一線,一起對抗職場霸凌!
-
2025/4/25
受訪者|黃冠中律師
訪談者|羅日璋
工作與生活:如何在高壓職業中找到節奏?
作為執業多年的律師,黃冠中律師對工作與生活的調適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他提到:
「現在生活還是以按時工作為主,維持運動習慣,假日盡量陪伴孩子。」
雖然律師工作繁重,但黃律師不將加班視為負擔。他說:「我現在自己執業,有案件就做完,昨晚做到九點多,但我不覺得那是加班,而是想把今天的事處理好,對自己與當事人都有交代。」
而在每日工作中,最耗時的部分通常是研擬訴訟策略、查找判決與資料、翻閱專業文章,以及與當事人的溝通與會議。他強調,這些看似瑣碎的準備,實則是律師工作的核心。
印象深刻的案件:法律背後的重量
黃律師分享了幾件讓他印象深刻、情感投入極深的案件。
都更案:長達十多年的法律攻防
他提到一件自民國94年開始、迄今仍在處理的都市更新案件:
「我是六年前開始代表建商處理這個案子,已經歷多次訴訟。從當初90億的價值,到現在已超過300億。雖然累人,但過程中充滿挑戰,也獲得不少訴訟策略上的經驗與樂趣。」
八仙塵爆案:情感與制度的兩難
另一件讓他感傷的案件,是八仙塵爆事件。他代表行政機關應訴,對象是罹難者家屬。
「這是沒有人願意面對的事件,但必須解決。家屬的痛我可以理解,雖然代表機關立場要無理由抗辯,但心裡還是會過不去。所幸最後透過民間捐款的補償,讓家屬部分獲得安慰。」
他認為,這類國賠案件雖讓人沉重,但也讓行政機關意識到公共設施安全的重要性,是制度進步的契機。
登記失誤國賠案:揭開制度漏洞
他還提到一件地政機關辦理登記時,第三人冒用身分證辦理抵押設定,導致當舖業者對機關提起國賠訴訟。
「登記機關雖未過失,但現行法規仍要求其負責,讓行政機關承受不合理風險。我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容易造成濫訴與操作空間,也考驗整個社會對善意與制度的信任。」
人脈經營:律師的另一門功課
在專業之外,黃律師也非常重視人脈的經營與拓展。
「我參加律師公會的羽球社團,也參與商務交流平台,並在議員辦公室與區公所提供法律諮詢服務。」
此外,他也透過拍攝法律影片與加入法可夢平台擴大影響力。他認為,律師是屬於「案源型」職業,與人接觸愈多,遇到法律需求的機會也愈高。
「我並不打算一直當律師,因此希望拓展副業,比如擔任企業法律顧問、進行法務訓練。這些都需要良好的人脈基礎來支撐。」
對法律學生的建議:守住初心,面對實務
訪談最後,黃律師對在學法律學生提出幾點肺腑之言:
-
2025/4/25
受訪者|鍾佩陵律師
訪談者|陳泓慈
音樂與法律的交會:從藝術走向理性之路
鍾佩陵律師的學術起點,是師大音樂系,後來又攻讀台大音樂研究所。在看似毫無交集的專業領域中,她卻找到了通往法律之路的契機。
「其實本來就對法律有興趣,念台大音樂研究所時接觸了一些法律課程,就決定報考科法所。後來在就業選擇上,也發現自己更喜歡法律多過音樂,於是自然而然選擇走律師這條路。」
對她而言,法律的邏輯性與挑戰性,激起了強烈的學習動力,也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從想像到實踐:律師工作的挑戰與收穫
鍾律師坦言,律師的工作確實如想像中具有高度專業性,也伴隨不少壓力與複雜性。但她認為,只要有足夠興趣並抱持「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的信念,就能在挑戰中找到樂趣。
「剛開始一定困難,但只要跨過那道門檻,隨著經驗累積,工作就會越來越上手,甚至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學習樂趣。」
專注智財與商法:從個人興趣到職涯選擇
在眾多法律領域中,鍾律師選擇專注於智慧財產與商業法律,這與她過往的音樂背景及研究歷程緊密相關。
「我本來就對民商法有興趣,而智財法是我碩士階段的研究領域,論文也和音樂著作權有關,包括旋律、歌詞的保護與侵權問題。」
這樣的跨域背景不僅豐富了她的法律視野,也讓她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具備獨特的觀察角度與敏銳度。
與客戶建立信任:專業+同理心是關鍵
律師的專業不僅體現在法律見解,更體現在與當事人的互動與溝通。鍾律師強調:
「專業能力當然是首要,但更重要的是同理心。要讓當事人知道你是站在他的位置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建立信任。」
而對於剛入行的年輕律師,她也特別提醒:
「人生經驗不足,就要花比別人更多時間學習,了解法律之外的生活與人性。不要急於求成,而要紮實打好基礎,這樣才能走得遠。」
實務中的深刻案件:從人性到歷史的對話
鍾律師提到,律師經常處理各類人際與家庭糾紛,從中看見人生百態。但最讓她難忘的,則是一場國家歷史層面的訴訟。
「我們曾協助國史館處理兩蔣文物的所有權訴訟。文物當時存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歷經十年的法律攻防與協商,終於在2023年成功將文物運回台灣,這是非常感動也具有意義的案子。」
這場長達十年的訴訟,不僅是法律工作的挑戰,也是對歷史與文化責任的實踐。
壓力管理與生活平衡: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面對律師工作的高壓,鍾律師強調「時間管理」與「興趣培養」是關鍵。
「手上常有多個案件,要根據優先順序安排處理。除了工作,與家人相處、運動、吃飯、放鬆都很重要。有時候甚至只是睡一覺或和朋友聊聊,都能有效紓壓。」
-
2025/4/25
受訪者|鍾佩陵律師
訪談者|陳泓慈
起點:從科法所起步,確立國考目標
鍾佩陵律師在報考台大科技法律研究所(科法所)時,便已確立考取律師資格的目標。與多數人選擇畢業後全職準備不同,她是在就學期間就開始規劃與執行考試準備策略,並在研究所尚未畢業時順利考取律師資格。
「研二的時候我就當作練筆,隔年就正式應考,也成功考上。我認為態度很重要,不應該抱著慢慢來的心態,而是要告訴自己儘快考上,不留後路。」
這份果斷與堅定,為她爭取到寶貴的時間,也建立起明確的目標導向。
備考節奏:學習與工作的雙軌並行
在準備國考期間,鍾律師並非全職備考。研究所前兩年因學分重,並無兼職工作;到了第三年,她開始擔任教師,僅在寒暑假時能有較長的讀書時間。
「平日因為修課及工作,常只能讀一兩個小時,假日或假期才能達到12到14小時的學習時間。真正密集準備其實也只有一個半月,但那段時間就是全力衝刺。」
她提及科法所老師曾建議「一天讀14小時」,雖未能完全實行,但依舊設法在有限時間內發揮最大效益。
不靠補習,靠進度與夥伴
鍾律師並未選擇報名補習班,而是借閱同學資料並自購總複習課程輔助複習。研一研二期間,她曾與四五位同學組成讀書會,進行筆記整理與題目討論,所有成員幾乎在同一年順利考上。
後期由於兼職教學與時間有限,她轉為獨立準備。
「雖然後來自己準備,但偶爾還是會請教之前的讀書會夥伴。不過讀書時間太珍貴,週末去圖書館的時間不會拿來討論,避免打亂節奏。」
方法與技巧:進度分配與視覺統整
對於讀書方法,鍾律師特別強調「進度分配」與「圖像統整」:
- 每天不只讀一科,而是分早、中、晚三個時段交替不同科目。
- 每週規劃跨科進度,避免學習過度集中導致遺忘。
- 習慣將複雜觀念製成表格與樹狀圖,統整比較各科觀點與差異。
「我喜歡一張圖把所有概念記在腦裡的感覺,能把所有觀念融會貫通,就是你真的理解它了。」
心態調適與壓力管理
備考過程壓力不小,特別是在台大科法所這樣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鍾律師的做法是:
「告訴自己『我一定做得到』,正向自我暗示很重要。研究所裡的同儕多半來自各大高中第一志願,也讓我壓力很大,但也激勵我更努力。」
她認為「正增強」在備考中十分重要,並建議考生保持規律作息、多運動、穩定情緒,也可以透過練字、簡單的放鬆來紓壓。
不後悔的選擇:每一步都是當下最好的決定
談到是否會後悔當初在半工半讀時未能全力準備,鍾律師語氣堅定:
「不會後悔。很多同學是全職準備,也不一定考上。我本來就沒有選擇權,全職準備不是我的條件所能負擔的。我只能在自己的情況下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