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可夢學院
-
九月 15, 2025
什麼是貸款詐騙?
「貸款詐騙」是一種常見的網路詐騙手法,詐騙集團假借協助辦理貸款或提供低利率貸款為名,利用被害人需款孔急的急迫心態,誘騙被害人提供銀行帳戶、金融卡等個人銀行帳務資料,間接協助詐騙集團從事不法行為。
常見詐騙手法全解析
- 不設條件、人人可借 : 詐騙集團會跟被害人保證不論被害人銀行信用是好是壞,他們都「有辦法」成功向銀行申請到貸款。
- 提供低於行情的還款優惠 : 詐騙集團知道被害人急需用錢,因而主動提供低於一般銀行的利率優惠或誘人的還款方案。
- 協助美化帳戶、增加銀行信用分數 : 詐騙集團會主動提出協助美化帳戶的服務,以提高被害人在銀行的借款信用分數,進而要求被害人題供網路銀行及密碼等金融個人資料。
- 提供假貸款契約 : 詐騙集團為避免被害人起疑,會提供假貸款契約或要求提供身分證、存存簿等個人資料。
遇到這些情況,你可能正在被詐騙
- 一頁式網站或網址中英文夾雜 : 很多詐騙網站設計陽春、一頁式、網址中英文夾雜,並以「低利率」、「高額度」、「門檻低」等文字吸引被害人。
- 假冒銀行理財專員 : 網頁上會有「加入LINE好友」文字。詐騙集團成員很喜歡將個人LINE名稱設定成:OO銀行理財專員,並放上正常大頭照,等到騙取被害人資料後,該專員就會人間蒸發。
- 電話操作ATM : 「假」專員會提供操作教學服務,但正常貸款程序不會要求民眾去ATM或是透過網路銀行操作。
- 要求提供帳戶驗證身分 : 詐騙集團會請被害人提供銀行帳戶資料,假裝審核被害人資歷。
律師給你的5點防詐建議
- 保持冷靜、提高警覺
- 貸款需求建議循正規金融機構或合法貸款公司
- 詢問165反詐騙專線
- 切勿輕率提供個人銀行帳戶
- 報警
▐ 作者
常子薇律師現為道理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曾主辦或協辦多件社會矚目之重大金融、證券交易法、貪污治罪條例等案件,專業領域涵蓋刑事、民事及家事事件。 希望民眾得藉由本篇文章,提高警覺,切勿讓詐騙集團有機可循,得不償失。
-
八月 28, 2025
線上公益法律講座,免費報名!
ChatGPT寫文案、Midjourney生成圖片、AI創作正夯─
但這些成果真的是你的作品嗎?
從訓練資料到產出成果,AI牽涉的不只是技術,
更有著作權、合理使用與權利歸屬問題。
這場講座,帶你一次搞懂AI創作的法律眉角!
講座亮點搶先看-
生成式AI使用者必知的著作權基礎概念
-
輸入指令就能生成作品,這樣算創作嗎?
-
「合理使用」怎麼判斷?避免誤踩紅線
-
AI生成軟體的訓練投餵是否為侵權?
-
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誰?平台、使用者還是原作者?
不論你是職場人、創作者或AI愛好者,
這場講座,都是你進入AI時代前的法律必修課。法可夢線上生活法律講座
-
主題:法力是不是無邊?從智財角度談生成式AI的著作權挑戰
-
講師:鄭嘉文博士(玄奘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
時間:2025/9/30(二) 19:30–20:30
-
形式:google meet
-
費用:免費
-
-
八月 28, 2025
線上公益法律講座,免費報名!
我們總會為未來打算,卻常對老去與離世避而不談。
其實,提早安排不是觸霉頭,而是成熟又體貼的選擇。
這場講座,帶你用法律畫下人生的圓滿句點,
也為家人留下安心的起點。
講座亮點搶先看-
認識監護宣告與輔助宣告
-
意定監護是什麼?高齡規劃必備觀念
-
意定監護流程一次掌握
-
遺囑怎麼立才有效?五種形式一次解析
-
常見的遺囑錯誤與無效陷阱
無論是替自己做準備,還是為家人預作打算,
現在開始認識,未來才能走得從容、安心。
法可夢線上生活法律講座
-
主題:瀟灑迎接人生最後一哩路:談意定監護與遺囑規劃
-
講師:夏元一律師(原典法律事務所律師)
-
時間:2025/9/23(一) 19:30–20:30
-
形式:google meet
-
費用:免費
-
-
八月 28, 2025
線上公益法律講座,免費報名!
破解常見的錯誤邏輯推論-建構理性思維能力,
看似合理的說法,最容易誤導人心。
這場講座,將帶你破解常見的錯誤推論,
訓練理性思考,提升表達與辨別真假的能力!
講座亮點搶先看-
每天在犯卻不易察覺的邏輯錯誤
-
聽起來有道理?推論陷阱大揭密
-
拆解媒體、政治、辯論中的「偽邏輯」話術
-
培養真正的獨立思考及理性思維
不論是想訓練邏輯、強化說理攻防能力,
提升表達、提案與溝通的說服力,
或是你關心社會、不想被帶風向,
這堂課都能幫你更清楚思考、更有力表達。
法可夢線上生活法律講座
-
主題:破解常見的錯誤邏輯推論:建構理性思維能力
-
講師:許惠峰教授(龐波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法可夢線上諮詢平台創辦人)
-
時間:2025/9/15(一) 19:30–20:30
-
形式:google meet
-
費用:免費
-
-
八月 26, 2025
你曾在網路上看過這類廣告嗎?
「誠徵虛擬貨幣交易員,不用懂加密貨幣、不用投資,協助帳戶轉換提領即可,穩賺不賠、每筆抽成,單日上千不是夢!」
又或者:
「我是某某幣圈 KOL,因為帳戶流量超標,需要誠信幫手代收代提,報酬高、無風險!」
帳號頭貼是西裝筆挺的年輕人,頁面貼滿「幣圈」成功學、國外旅遊照、轉帳對帳單,留言一片「感謝大哥照顧」、「終於存到人生第一桶金」。看起來好像很專業、很有誠信。你心想:「我又沒交提款卡、也沒給密碼,應該不會有問題吧?」
但你錯了。
在你協助對方收款、轉帳虛擬貨幣的那一刻,你可能已經涉入詐騙集團的金流清洗流程,成了幫助犯。
「我只是幫忙收錢,沒去騙人」,也可能犯法!
不少人認為:只有「打電話騙人」、「假扮警察」那種才叫詐騙,幫忙轉個帳、換點加密貨幣只是個小角色,不會怎麼樣。
但依《刑法》第30條規定,只要你協助犯罪進行(即便不是主謀),就可能構成「幫助犯」,要對整體犯罪負責。加上近年來詐騙手法層出不窮,政府與媒體頻繁宣導,司法實務也越來越傾向從嚴認定「幫助犯」的成立。
而政府為了防堵詐騙集團資金流動,也訂立了《洗錢防制法》。簡單來說,只要讓警方對於詐欺金流的追查變困難,就有可能涉及犯罪!而依照《洗錢防制法》第19條,洗錢行為最重可判10年有期徒刑,並科最高1億元罰金;即使未遂也會被判刑,不是「沒成功就沒事」。
而且,不只是「你有沒有知道」會構成詐騙、洗錢,更關鍵的是:
法律不只處罰「明知故犯」,還會追究「不確定故意」
你可能會說:「我真的不知道那筆錢是詐騙來的啊!」
但司法上不採「你說了算」。法律上有所謂的「不確定故意」,依據《刑法》第13條第2項:行為人對構成犯罪的結果有所預見,雖然不確定會發生,但也不排斥其發生,就屬於不確定故意。
實務上許多法院判決都指出:
- 現在詐騙手法、例如「設定錯誤」、「購物退款」、「虛擬幣投資」等方式,早就透過媒體與政府不斷宣導。
- 具備基本社會常識的人理應知道,這些涉及金流處理但不困難、報酬過高的行為背後有問題。
- 當你選擇視而不見、仍然協助操作,就可能被認定具有「不確定故意」,依法仍需負刑責。
也就是說:你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應該知道,卻選擇不問」。
常見的洗錢幫助犯詐騙手法有哪些?
虛擬貨幣「代提代收」
- 被徵求「換匯」角色,協助將非法所得換成加密貨幣,或將加密貨幣從帳戶轉出
- 對方聲稱「轉帳上限太高」、「幫忙避稅」、「協助操作」,事實上是要用你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