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揭開刑事律師的面紗,保障被告本身應有的權利

【專訪】揭開刑事律師的面紗,保障被告本身應有的權利

受訪者|夏元一律師

訪談者|彭靖婷

為什麼想成為律師?

夏律師分享,從小因家中長輩從事司法工作(爺爺是書記官),耳濡目染下對法律產生興趣。高中階段,第一志願即選擇法律系,並在參加法律營隊後,確認了對法律職涯的嚮往。他認為法律工作能提供一個明確且穩定的職業方向,這也是促使他選擇法律作為生涯道路的主要原因。

如何看待「為什麼要幫壞人辯護」的質疑?

對於「為什麼要幫壞人辯護」這種社會觀感,夏律師指出,律師的角色不是審判者,而是保障每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無論當事人被指控何種罪行,律師必須站在法律程序保障的立場,協助其在法律體系內獲得應有的辯護與救濟。他強調,刑法的存在是為了保障所有人,包括潛在的被告,因此辯護律師的工作是必要且正當的,而非道德上的認可或贊同。

當證據確鑿時,律師心中的掙扎

夏律師表示,若從卷證資料中研判當事人涉案風險極高,但當事人堅稱無罪,律師仍會依法協助辯護,不會自行對當事人做價值判斷。但若當事人主動坦承犯罪行為,律師則會依照實情協助主張自首、爭取減刑,絕不協助當事人做虛偽陳述或捏造事實,堅守律師倫理與社會責任。

律師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案件

夏律師分享,曾經承辦一件父母離異後,父親被誤指控對女童不當接觸的案件。案件雖最終不起訴結案,但讓他深刻體會到家庭親密互動中也可能引發法律爭議。他因此更重視日後與客戶溝通時,提醒單親家庭成員應特別注意親子互動方式,以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近年詐騙案件與年輕人涉案情形

夏律師指出,自己處理過多起涉及詐騙集團的案件,尤其是年輕人成為「車手」或「水房人員」的情形。許多年輕人因求職心切,未能察覺陷阱,被迫或自願捲入非法行為。他強調,一旦涉案,應積極繳回不法所得、與被害人和解,展現悔意,以爭取較輕的處分。

他也提醒,現今詐騙手法多變,許多面試地點甚至安排在偏僻地區,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應多加警覺,最好由家人或朋友陪同面試,並慎重交出個資。

律師工作如何平衡生活與責任制

夏律師認為,律師的責任制並非無止盡加班,只要妥善安排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依然可以兼顧生活。他也強調,需與當事人建立明確溝通,對於非緊急事項可於上班時間處理,以避免私人時間被無限壓縮。

對於下班後接到當事人來電,夏律師通常會耐心簡短應對,若議題複雜,則建議另約正式會議時間處理。對於純粹閒聊式的來電,則會以委婉方式結束對話,保持專業距離又不失禮貌。

律師與自媒體發展的看法

對於自媒體趨勢,夏律師表示,雖認同自媒體是拓展知名度的有效途徑,但自身定位為中高資產客戶的專業律師,因此會以專業內容為主,並不打算走輕鬆娛樂型態。他認為自媒體是輔助形象展示的平台,而非主要業務來源,刑事案件尤其重視信任關係,難以單靠自媒體接案,因此未來將採取雙軌並行策略。

律師會挑選案件與當事人嗎?

夏律師直言,律師的時間與服務都是寶貴資源,當事人及案件的選擇勢必經過篩選。他提到,隨著事務所發展與個人經驗累積,自然會逐步設定目標客群,並根據事務所的整體形象,選擇合適的案件類型。大型事務所甚至會明文規定不承辦特定類型案件(如詐欺、毒品、組織犯罪等),以維護整體社會形象與倫理責任。

訪談重點摘要

揭開刑事律師的面紗,保障被告本身應有的權利

夏元一律師認為,辯護律師的核心職責是保障每位當事人在法律程序中應有的基本權利,而非對其行為作道德評價。即使證據明確,律師仍須依法辯護,但若涉及違法虛假陳述,則會選擇拒絕受任。

他分享了自己在處理家庭誤指控案件與詐騙案件中的經驗,強調社會變遷下法律風險的複雜性與年輕人求職時的警覺性。同時指出,律師需透過有效時間管理平衡生活與工作,並認為自媒體雖是趨勢,但專業形象與客群定位依然重要。隨著資歷增長,律師更應以篩選案件與維護事務所形象作為長遠發展之道。

上一頁 【專訪】從國考準備到專業能力的累積
下一頁 【專訪】全職備考、實務經驗與學歷選擇的平衡
Copyright © 2025 法可夢線上法律諮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