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者|劉建畿律師
訪談者|劉宥竺
從法院書記官到律師:實務與選擇
劉建畿律師分享,自己原本已考取律師資格,但選擇先進入法院擔任書記官。目的是熟悉法院行政流程及刑事案件程序,這段經歷讓他對法庭運作有更全面的理解,對日後執業幫助很大。不過,由於法院內仍存在嚴重的論資排輩文化,與他的個性不合,因此最終選擇離開體制,轉而專心投入律師執業。
法律扶助與義務辯護:社會責任與實務歷練
劉律師提到,剛入行時透過承接法律扶助案件,不僅履行社會責任,也是累積實務經驗的重要機會。他目前仍以個人名義接受法扶案件輪派,並參與法院、市政府免費法律諮詢。
此外,他也在高雄地方法院擔任義務辯護律師,認為表面上是協助弱勢,但同時也是律師累積各類刑事案件經驗、找到自己擅長領域的機會。
詐騙案件經驗分享:防範與法律補救建議
劉律師指出,詐騙案件是目前法院刑事案件中數量最多的一類。詐騙集團分工細緻,包含車手、收水手、監控、機房操作等角色。他提醒民眾:
- 不要輕信高報酬投資:如果真有穩賺不賠的機會,對方自己就會賺,不會找你。
- 不要將金融帳戶交給他人:包括提款卡、存摺、手機OTP認證碼,以免成為詐騙工具。
他經手過的案件中,許多受害者因一時輕信,最終損失慘重,因此防範意識極為重要。
信託與財產管理:預防糾紛的關鍵工具
作為信託領域的專業律師,劉建畿認為信託制度對財產管理有顯著幫助,能有效減少家庭糾紛及財產風險管理問題,具體包括:
- 遺產規劃:信託可避免單純的口頭遺囑引發家族爭產糾紛。
- 高齡財產管理:為高齡者設置信託,可確保晚年生活品質並防範詐騙。
- 企業資產控管:透過信託安排,可確保企業運營不受家庭糾紛影響。
劉律師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趨勢,信託在未來財產管理中將扮演更重要角色。
AI與數位金融的衝擊與法律專業的因應
劉律師認為,AI與數位金融技術已廣泛滲透法律與金融行業,例如:
- 銀行的AI客服、理財機器人逐步取代人工服務。
- 法律領域出現AI協助檢索判例、草擬文件等應用。
不過,他也強調,AI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與專業判斷,尤其在處理高價值客戶或複雜案件時,專業律師的價值仍不可替代。因此,法律人應善用科技提升效率,但不能完全依賴AI。
給年輕法律人的建議:跨領域與職涯規劃
劉律師進一步分享,法學教育與法律實務間的落差非常大,特別是證據蒐集、案件細節處理。例如:
- 醫療費用請求:需提出實際單據、依實務見解計算看護費。
- 車禍修車費折舊:材料費依車齡折舊,工資部分則不折舊。
- 精神慰撫金請求:法院裁量彈性大,律師需主動爭取。
他指出,法律人若僅停留在理論學習,未接觸實務,是難以真正成為優秀法律工作者的。
此外,他強調年輕法律人應具備以下能力與態度:
- 跨領域學習:如金融、外匯、不動產估價、信託等,法律工作與多領域日益交融。
- 外語能力:國際法律文件與合作案件增多,英文能力成為重要競爭力。
- 科技素養:學會善用AI、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提升辦案與資料處理效率。
- 多元社會歷練:鼓勵年輕人多嘗試不同領域與工作,避免因經驗不足而限制未來發展。
- 保持彈性與開放性:不固守單一路徑,靈活調整職涯方向,累積真正的社會經驗與專業競爭力。
訪談總結
法律實務與未來挑戰:從法院到律所,從社會責任到科技應變
劉建畿律師透過自身從法院書記官轉型律師的經歷,分享了法律實務與教育之間的巨大落差,指出證據蒐集與實務細節是成功律師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他也以法律扶助、義務辯護、信託實務及詐騙案件經驗為例,說明律師不僅是賺錢的職業,更承載著推動社會正義的責任。
面對AI與數位金融的崛起,他鼓勵法律人主動學習科技,培養第二專長,不僅專注於法律本身,更要橫向拓展視野,才能在未來快速變遷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劉律師勉勵有志於法律職涯的年輕人:保持熱情、擴展格局、持續學習,不忘初心,方能走得遠,走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