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者|黃竣陽律師
訪談者|劉宥竺
從運動、軍職到法律人的跨界歷程
黃竣陽律師分享,自己並非一開始就立志成為律師。過去曾經歷運動選手及軍職生涯,這些經歷讓他在人際交流與社會適應力上更為靈活,也累積了廣泛的人脈網絡。
在處理個人法律問題的過程中,他對法律產生了濃厚興趣,遂決定轉換跑道。透過轉學、夜間部進修,最終成功踏上法律專業之路。這段不易的跨界歷程,讓他更加珍惜律師這份職業,也為日後的法律實務工作奠定了豐厚的社會經驗基礎。
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的互補關係
黃律師認為,學術研究能有效提升邏輯思維與法律分析能力,對實務工作具有重要幫助。在刑事辯護中,能提出更有層次、具說服力的論點。然而,他也坦言,案件的成敗仍取決於事實與證據,律師的表現空間受限於案件本身。
因此,學術與實務各有價值,執業時仍需回歸到每個案件的現實需求。
獨立執業的挑戰與成長
談及獨立執業後的挑戰,黃律師指出,技術層面的學習可以克服,但更大的壓力來自於心理層面。特別是在刑事案件中,當事人的未來往往取決於案件結果,律師所承擔的責任極重。
在高壓環境下,如何保持專業判斷、情緒穩定,是每一位律師必須不斷學習與修煉的課題。
數位時代的新興案件:詐騙與隱私保護
黃律師分享,自己處理過多起數位金融詐騙與私密影像外流案件。其中,虛擬貨幣詐騙尤為嚴重,許多受害者因不了解區塊鏈技術而誤信高額回報,導致重大財產損失。
他提醒民眾防範數位詐騙的關鍵:
- 親自學習並掌握資產知識,不輕信代操投資。
- 熟悉虛擬貨幣、冷錢包、交易所基本運作原理。
- 保持理性,對「穩賺不賠」的投資提案提高警覺。
在性隱私保護方面,他指出,目前法規對未經同意散布、重製影像已有規範,但對於僅展示未公開傳輸的行為仍有模糊地帶,未來立法仍須加以補足。
法律如何應對科技快速變遷
針對科技帶來的挑戰,黃律師認為,法律本來就經常落後於科技,但隨著虛擬貨幣、AI、大數據應用普及,未來勢必會有更完整的法制化過程。
就如當年股票市場逐步建立監理體系一樣,法律終將隨著市場需求發展出更周延的規範,以保障交易安全與民眾權益。
刑事辯護的實務挑戰
談到刑事辯護,黃律師指出,最大挑戰往往來自於當事人本身。有些當事人因情緒失控、心理壓力大,無法清楚表達事實,甚至在與律師溝通時出現遲滯反應。
這種情況下,律師除了負責案件的法律處理,還必須協助當事人穩定情緒,引導其做出正確的應對與決策。這也是刑事辯護實務中最考驗律師耐心與同理心的部分。
不同產業法律服務的調適經驗
黃律師也分享自己擔任不同產業法律顧問的經驗。他認為,重點不是「適應」,而是「理解」。
不同產業的法律需求差異甚大,例如:
- 科技公司重視契約風險管理。
- 健身房關注教練分潤與場館責任問題。
- 傳統銀樓業常因口頭交易缺乏書面合約而產生爭議。
他強調,律師應深入了解產業背景,主動針對各行業特性提供預防性的法律建議,避免僅在出事後才介入。
給年輕法律人的建議
對於立志從事法律工作的年輕人,黃律師提出幾點建議:
- 耐心面對國考挑戰:律師考試是門檻,準備過程艱辛但值得。
- 提升社會溝通能力:能否理解當事人需求、有效溝通,往往決定案件成敗。
- 堅守職業道德:誠信與專業是律師長遠發展的根本,切勿因短期利益犧牲長期信譽。
- 培養第二專長:具備跨領域知識,可拓展職涯機會,也能成為案件來源。
他以自己的運動背景為例,指出運動圈、健身產業客戶信任他,正是因為跨領域經驗拉近了彼此距離,進而成為律師業務上的助力。
訪談總結
科技與法律交會下的職涯思考:跨界成長、實務挑戰與未來展望
黃竣陽律師從運動員、軍職跨足到法律界,展現了高度的適應力與自我成長。他指出,學術研究能夠提升邏輯思維,但真正的法律實務挑戰仍在於細節與人際應對。面對科技帶來的新興問題,例如數位詐騙、虛擬貨幣交易與性隱私外洩,法律人必須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
此外,他提醒年輕法律人,考上律師只是起點,真正決定職涯高度的是溝通能力、誠信態度與持續精進的決心。跨領域學習不僅增加職涯彈性,也能讓法律專業更貼近不同產業的實際需求。
在科技急速變遷的時代,唯有開放心態、持續學習,才能讓自己在法律職涯中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