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者|張育瑄律師
訪談者|吳綺玲
走過國考:策略與心態的雙重調適
張律師坦言,準備律師國考的過程壓力極大,而且多半來自於自己而非外界,因此她選擇以「降低自我內耗」為目標,設定的是「可以達成的小目標」,而非給自己難以實現的高標準。
例如,她當時上的是補習班面授課程,因此第一個目標就是「每一堂課都要到」,確保每天出門、有固定作息,避免懶散拖延。對於讀書計畫,她會預估一週或一個月的進度,但也允許自己調整,如果例如預計學完刑事強制處分卻進度落後,就會即時修正安排,避免焦慮自責。
此外,她強調寫題目與請老師、學長姐或同期考生討論,是一種實質的輸出與成果感,可以驗證是否真的理解,而不只是讀過就算。透過題目練習,法學知識才能真正內化與運用。
心態支持與生活節奏:戰友與運動的重要性
談到調適壓力與身心狀態,張律師認為「找到一起奮戰的朋友」極其關鍵。她特別提醒,不要找沒有準備國考的人作為主要陪伴者,因為即便出於關心,對方的言語可能會成為無形的打擊。
理想的「戰友」能在低潮時一起哭、一同崩潰,也能互相激勵、重新振作。除了人際支持,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也是重要助力。她分享自己曾經中午吃飽就昏睡一小時,後來開始運動並調整飲食,精神狀況與情緒都顯著提升。
給法律系學生的建議:不要太早把人生定義完
針對尚在學習階段的法律系學生,張律師鼓勵大家「跳出法律圈」,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特別是科技、醫療、生技等發展快速的產業,因為法律圈相對保守、流程也偏傳統,尚有許多創新空間。
她認為,即便學生階段探索了非法律領域的事物,只要未來仍考取律師資格,就仍然可以回到法律實務,知識與能力並不會因暫時的轉向而流失。她舉例:車禍案件無論你今年、明年、十年後辦,基本處理能力仍然存在。
張律師不建議太早為自己貼上「我要成為什麼樣的律師」的標籤,而是要思考:法律可以成為我的基礎,那我還能在哪些領域延伸發展?什麼樣的方向能讓我保持熱情與好奇?這樣的探索才是長久又有意義的追求。
訪談重點摘要
孤獨的路上找個戰友陪跑吧!
張律師指出,國考備戰的壓力常常源自自我內耗,因此她透過設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來穩定步調,並給予自己彈性的進度安排,以減少挫敗感。同時,她也強調實際書寫與討論題目的重要性,讓學習過程更具成果與成就感。
她建議考生在準備期間一定要有「戰友」作為情緒支持者,不要孤軍奮戰,也不要讓外界雜音影響自己信心。而規律運動與飲食調整對於維持穩定情緒與專注力也有明顯助益。
對於尚未進入法律實務的大一、大二學生,張律師建議應勇於跨出舒適圈、接觸其他產業與科技趨勢,不需太早限制自己的人生方向。法律是一種工具與基礎,更應該成為探索各種可能性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