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法律新聲:劉祉妍律師談國考、AI應用與移工保障

【專訪】法律新聲:劉祉妍律師談國考、AI應用與移工保障

受訪者|劉祉妍律師

訪談者|楊斯惟

擁抱AI:讓法律工作更聚焦「思考」

談到未來法律工作的趨勢,劉祉妍律師認為,AI技術的導入將是不可忽視的關鍵發展。她舉例說明,若AI能協助律師快速整理資料、搜尋實務見解,甚至撰寫初步契約文本,那麼法律人便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在真正需要思考與判斷的環節上。

她同時指出,在法院系統中,AI也可發揮處理大數據的優勢,例如針對事實簡單、類型化的案件,AI能協助節省繁瑣流程,讓法官專注於具爭點性的案件。雖然目前尚屬初步應用階段,但這樣的技術結合將會對法律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建立開放討論的學習環境,培養法律邏輯

劉律師也分享了對法律教育的觀察與建議。她認為,大學階段不應僅著重於死記法條,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邏輯思考與表達能力。她希望未來的法學教育能鼓勵學生勇於發言,不畏他人眼光,透過對法律的思辨與辯論,深化內化與理解。

她強調,若學生僅停留在背誦層次,進入實務後將難以靈活應對複雜社會問題;唯有在學期間不斷訓練思辨與討論,才是真正具備應用能力的法律人。

關注弱勢:願以書寫為移工發聲

若未來有機會撰寫一本關於法律的書,劉律師毫不猶豫地表示,她希望聚焦「外籍移工的權利保障」。她感慨道,移工在台灣社會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協助家庭照護,也參與各種勞動現場。

然而,他們常被社會忽視,勞動條件與法律保障仍有許多待加強之處。她希望透過文字讓更多人看見移工的貢獻與處境,並思考法律如何回應這群人的真實需求。

備考實務:從新聞分析到卡片記憶法

在準備國考的過程中,劉律師分享了幾個實用的讀書策略。首先,她會從新聞中找出具法律爭點的事件,進一步分析相關法條與實務見解,培養實務感與應用能力。這種方式能幫助她更快理解不同類型的法律問題,面對考題時較能靈活應對。

此外,她也會與同事或資深律師討論案件、交換想法,提升理解與應對策略。對於國考本身,她建議設定明確目標:「要給自己一個『就是要考上』的時程壓力,而不是抱持『每年都可以再試』的心態。」

在複習上,她傾向一個月安排一至兩科交錯學習,避免長時間專注單一科目導致遺忘。她特別推薦「口袋法條卡片」:將法條或爭點寫成小卡片,利用通勤、排隊、吃飯等零碎時間反覆記憶。這種方法不僅靈活,也大幅提升複習效率。

自我照顧:規律運動與閱讀平衡壓力

談及紓壓方式,劉律師直言:「運動,是我最主要的休閒。」她認為透過規律運動與閱讀,不僅有助情緒調節,也能讓自己在高壓學習或工作後恢復精神狀態。睡眠則是她維持專注與情緒穩定的另一個重要元素。

訪談重點摘要

法律趨勢與學習策略的實務融合

劉祉妍律師認為,AI未來將深度結合法律實務,協助律師與法院提升效率。她也呼籲法律教育應更重視學生邏輯與表達能力的培養,避免僅靠背誦法條。若有機會書寫著作,她希望聚焦外籍移工的權益保障,關注其勞動處境。

對於國考準備,她建議以新聞為案例訓練分析力,並與他人討論加速理解;規劃彈性複習進度、運用口袋卡片等方式則能強化記憶效率。日常生活中,她靠運動、閱讀與睡眠來維持身心平衡,長期穩定應對學習與工作的壓力。

上一頁 【專訪】不只是法條,更是對話:王彥迪律師談法律的時代責任
下一頁 【專訪】從實務到社會關懷:劉祉妍律師談律師責任、文化包容與數位時代挑戰
Copyright © 2025 法可夢線上法律諮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