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者|劉祉妍律師
訪談者|楊斯惟
面對法律與道德的界線:風險告知是律師的專業責任
在職業生涯中,劉祉妍律師坦言自己尚未直接面臨法律條文與道德價值產生重大衝突的情境,但她強調,「誠實地與當事人進行風險告知」始終是律師的專業底線。例如若當事人一再堅稱無罪,律師也會尊重其立場,但同時清楚說明目前的證據對其不利之處、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以及應對策略。
「我們還是會相信當事人的說法,但也會告知他證據對他不利,這樣才能讓他自己做出判斷。」
培養文化敏感度與包容性:從理解與閱讀開始
針對如何在多元化社會中提升文化敏感度,劉律師認為,律師應主動學習他人文化背景,避免急於否定不熟悉的行為與價值觀。她建議透過日常觀察、閱讀新聞與書籍,養成對異文化的理解力。
「當你對陌生的文化保持開放,就比較不會急著下定論,也才有包容的空間。」
公益參與與AI想像:從基層接觸中發現制度改進空間
劉律師長期參與市議員辦公室舉辦的免費法律諮詢,觀察到民眾常見的問題多集中在詐騙、保險與車禍等類型。這些經驗也讓她思考,未來若能發展AI法律工具,將有助於初步處理這些制式化問題,釋放律師更多時間投入複雜案件。
「這類問題其實很類似,如果有AI輔助,能更快解決,也讓專業人力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數位證據的利與弊:完整性與真實性缺一不可
在現代案件中,數位證據如LINE對話紀錄、社群平台發言等愈來愈常見,劉律師提醒這類證據常有「偽造」與「斷章取義」的風險。她強調律師在審視此類證據時,必須要求當事人提供前後文完整內容,才能進行有效判斷。
「一段LINE截圖可能看起來像有利證據,但前後文如果講的是別的事,就可能完全顛倒結果。」
一個難忘的移工毒品案件:天人交戰中的制度省思
訪談中,劉律師分享一位律師辦理的案件,內容涉及兩名外籍漁工在不知情情況下被要求搬運疑似毒品,最終因證據判定有罪。她感嘆,移工面對權力不對等與語言隔閡,往往難以抗拒不合理指令,顯示保障其基本勞動條件與法律支持的重要性。
「如果我是那位移工,老闆要我搬我敢拒絕嗎?這是很天人交戰的情況。」
訪談重點摘要
- 誠信與風險告知 : 面對當事人堅持的說法,律師應誠實說明證據優劣,協助其理解風險再做決策。
- 文化敏感度養成 : 從日常閱讀、新聞觀察出發,培養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與包容。
- 公益經驗啟示 : 基層法律諮詢揭示制式化問題普遍性,也激發AI法律輔助系統的應用想像。
- 數位證據運用 : 避免落入片段截圖或偽造陷阱,律師需重視證據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 移工案件省思 : 外籍勞工權益保障亟待強化,避免因結構不平等而造成誤判與司法不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