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不只是法條,更是對話:王彥迪律師談法律的時代責任

【專訪】不只是法條,更是對話:王彥迪律師談法律的時代責任

受訪者|王彥迪律師

訪談者|楊斯惟

從文科興趣走入法律世界

「其實一開始是高中聯考分數剛好到法律系,再加上我國高中時本來就對文科比較有興趣,對理工科沒那麼熱衷。」王律師回憶起自己踏入法律的契機,除了分數與志趣的交錯,也受到國中一位教授公民的老師啟發,「他雖然沒有走法律路,但因為學過法律,講起政府制度和權利義務都特別清楚,也讓我對法律產生了好奇。」

挑戰與成就:在溝通與說服中追求正義

談起律師工作的挑戰,王律師點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說服法官與檢察官,還有怎麼有效溝通、說服當事人。這其實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能力。」而成就感則來自於案件的進展符合自己的預測,甚至超乎期待,尤其是當自己投入心力處理的人際糾葛或事實關係,最後獲得圓滿解決時。

刑事案件的細節與民事訴訟的溝通藝術

在刑事偵辦中,王律師強調「證據與程序的正當性」是重中之重。「不能忽略法律對證據調查程序的要求,像是超越界線的調查可能會導致證據無效,對整體案件結果影響甚大。」他補充,「調查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特定事實,因此如何讓證據與要呈現的事實形成清楚連結,是刑事辯護的重要任務。」

而在處理民事案件時,與當事人的溝通就顯得格外關鍵。「民事爭議常牽涉到財產權益,對當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拿回自己想要的東西。」王律師舉例說明,例如處理金錢借貸糾紛時,可能涉及的是借貸、不當得利還是侵權行為,法律關係的選擇影響訴訟策略與結果,必須誠實且清楚地讓當事人知道各種選項與可能風險。

他也補充:「像本票的效力,其實兩人私下簽訂就已具法律效力,除非債務人能證明當時根本沒有債權債務關係,否則本票反而成為一種強而有力的擔保工具。」

法律的社會角色與與時俱進的挑戰

對於法律專業在當代社會的角色轉變,王律師觀察:「法律雖然是固定的文字,但社會變化卻快速,很多新型態的行為或損害要怎麼解釋、套用進既有法條,其實就是法律與時俱進的過程。」

他也提到印象深刻的一起刑案:當事人被控強制性交,其親妹妹為告訴人。「雖然當事人始終否認,但法院根據測謊結果與其他證據仍判有罪。」案情錯綜複雜,讓他深刻體會:「我們不是神,無法百分之百還原事實,但身為律師的責任就是盡力調查、替當事人爭取權益。」

AI的輔助與不可替代的人性

針對人工智慧在法律領域的應用,王律師認為:「AI可以協助整理判決、分析損害賠償項目,對於有規則可循的案型(如車禍)特別有幫助。」但他也指出,「訴訟的核心還是與人有關,如何說服當事人、說服法官,是AI無法取代的。」

他也舉例:「像自動駕駛出事故,或AI創作涉及著作權問題,這些新興爭議都可能需要特別立法去規範。法律是社會的反應面,當技術走在前面,法律就必須迎頭趕上。」

面對死刑議題,回到社會本質的對話

談到死刑議題,王律師坦言自己早期支持廢死,但現在觀察社會風氣與民意後有所轉變。「死刑的存在與否,往往反映的是社會本身的安全與穩定狀況。當社會越動盪,人民對死刑的需求就越強烈。」

他強調:「重點不只是制度本身,而是社會是否能夠建立起更有效的對話機制,從根本去減少犯罪發生的結構性因素。」

律師的個人品牌與職涯經營

王律師直言:「律師最重要的是服務品質與專業能力,但個人品牌確實有助於讓人找到你、願意找你。」他也指出現今網紅律師現象,「吸引人的形象能帶來業務,但最終還是要回到你是否真的有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

給法律新生的話

最後,他給想投入法律界的學生們一句話:「法律行業不只光鮮亮麗,更多的是長時間與文字、制度對抗的辛苦。雖然有挑戰,但也能接觸到多元領域,拓展視野。只要踏實累積、穩穩走,就能在這條路上走出自己的樣子。」

上一頁 【專訪】實務中成長,生活中沉澱: 王彥迪律師談熱情、語言與法律日常
下一頁 【專訪】法律新聲:劉祉妍律師談國考、AI應用與移工保障
Copyright © 2025 法可夢線上法律諮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