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可夢學院
-
七月 04, 2025
受訪者|張育瑄律師
訪談者|吳綺玲
踏入法律的契機:從選填志願開始的專業養成
張律師坦言,當年填志願時並無明確志向,單純因學測分數合適便進入政大法律系,當時對法律的印象僅停留在「穩定又專業」。然而多年後,她已成為穿梭法院間、面對複雜案件的實務律師,並開拓了多元的職涯樣貌。
她分享,實際執業後的生活與學生時代想像差異極大—常需在不同法院奔波,開庭節奏遠不如影劇所呈現的緊湊刺激,民事案件更是以書記筆錄為主,常需耐心等待。律師的職責,並不總是「打贏官司」,更多時候是為弱勢一方爭取最大可能利益。
刑事訴訟與勞資爭議的實務觀察
張律師在刑事案件中,特別強調偵查階段的重要性,不僅要避免違反偵查不公開,也要在羈押庭中設法爭取替代處分(如具保、限制住居)。在審判程序中,透過精準交互詰問來攻擊證詞可信度,是辯護策略關鍵。
勞資爭議方面,她常處理的為加班費、抽成計算與勞動/承攬關係之認定,這類案件法官見解差異大,因此需依據法官過往判決及其庭上態度調整訴訟策略。
訴訟以外的職涯發展與經驗分享
張律師曾參與民俗調理業法規講授,源於律所轉介案件,進一步點出現今律師職涯多元可能性:可透過公部門講座、法律諮詢活動與企業合作等建立專業觸角。她提醒,律師並不須對所有法規樣樣精通,而是在辦案過程中靈活研究與應用,是更實際的專業展現。
她也分享一則印象深刻的妨害性自主案件,因缺乏明確跡證,需依賴筆錄、驗傷單與其他間接資料抽絲剝繭,並特別注意雙方情緒與陳述可信度。相較之下,家事案件中如監護權變更,她更看重雙方協商與長期可行性,而非單靠法官裁定。
溝通態度與專業自我認知
張律師認為,律師的本質是「解決問題」,不應一味依賴訴訟,更重要的是設法理解當事人真正想解決的核心困難。她強調溝通時須實話實說,避免營造不切實際期待;若遇情緒不穩者,應先緩和對方情緒,再提出具體建議。
對工作心態,她表示:「了解自己當事人的目標,站在他的立場設計對應策略,這才是律師真正的價值。」
職涯中的熱情、彈性與未來經營
面對長時間高壓工作,她以旅遊、購物、小酌作為紓壓方式,並提醒年輕律師旅遊雖可安排,但需提前調整工作進度以免壓力爆棚。
對維持職涯熱情,她不以「打大案」為目標,更傾向持續探索興趣與跨域結合,如她曾於Lawsnote擔任後端實習生,從技術角度理解法律工具,便是自我激發的例子。
在個人品牌經營上,她認為除了自媒體曝光,更應靠實際辦案實力建立口碑。人脈經營亦同,與法律圈外的人建立信任才是長遠之道,「服務過一次未必成功,但只要信任感在,當事人仍會再回來。」
-
七月 04, 2025
受訪者|黃竣陽律師
訪談者|劉宥竺
從運動、軍職到法律人的跨界歷程
黃竣陽律師分享,自己並非一開始就立志成為律師。過去曾經歷運動選手及軍職生涯,這些經歷讓他在人際交流與社會適應力上更為靈活,也累積了廣泛的人脈網絡。
在處理個人法律問題的過程中,他對法律產生了濃厚興趣,遂決定轉換跑道。透過轉學、夜間部進修,最終成功踏上法律專業之路。這段不易的跨界歷程,讓他更加珍惜律師這份職業,也為日後的法律實務工作奠定了豐厚的社會經驗基礎。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的互補關係
黃律師認為,學術研究能有效提升邏輯思維與法律分析能力,對實務工作具有重要幫助。在刑事辯護中,能提出更有層次、具說服力的論點。然而,他也坦言,案件的成敗仍取決於事實與證據,律師的表現空間受限於案件本身。
因此,學術與實務各有價值,執業時仍需回歸到每個案件的現實需求。獨立執業的挑戰與成長
談及獨立執業後的挑戰,黃律師指出,技術層面的學習可以克服,但更大的壓力來自於心理層面。特別是在刑事案件中,當事人的未來往往取決於案件結果,律師所承擔的責任極重。
在高壓環境下,如何保持專業判斷、情緒穩定,是每一位律師必須不斷學習與修煉的課題。數位時代的新興案件:詐騙與隱私保護
黃律師分享,自己處理過多起數位金融詐騙與私密影像外流案件。其中,虛擬貨幣詐騙尤為嚴重,許多受害者因不了解區塊鏈技術而誤信高額回報,導致重大財產損失。
他提醒民眾防範數位詐騙的關鍵:- 親自學習並掌握資產知識,不輕信代操投資。
- 熟悉虛擬貨幣、冷錢包、交易所基本運作原理。
- 保持理性,對「穩賺不賠」的投資提案提高警覺。
在性隱私保護方面,他指出,目前法規對未經同意散布、重製影像已有規範,但對於僅展示未公開傳輸的行為仍有模糊地帶,未來立法仍須加以補足。
法律如何應對科技快速變遷
針對科技帶來的挑戰,黃律師認為,法律本來就經常落後於科技,但隨著虛擬貨幣、AI、大數據應用普及,未來勢必會有更完整的法制化過程。
就如當年股票市場逐步建立監理體系一樣,法律終將隨著市場需求發展出更周延的規範,以保障交易安全與民眾權益。律師也應積極理解新興科技,提升自身的法律與科技整合能力。刑事辯護的實務挑戰
談到刑事辯護,黃律師指出,最大挑戰往往來自於當事人本身。有些當事人因情緒失控、心理壓力大,無法清楚表達事實,甚至在與律師溝通時出現遲滯反應。
這種情況下,律師除了負責案件的法律處理,還必須協助當事人穩定情緒,引導其做出正確的應對與決策。這也是刑事辯護實務中最考驗律師耐心與同理心的部分。 -
七月 04, 2025
受訪者|張育瑄律師
訪談者|吳綺玲
走過國考:策略與心態的雙重調適
張律師坦言,準備律師國考的過程壓力極大,而且多半來自於自己而非外界,因此她選擇以「降低自我內耗」為目標,設定的是「可以達成的小目標」,而非給自己難以實現的高標準。
例如,她當時上的是補習班面授課程,因此第一個目標就是「每一堂課都要到」,確保每天出門、有固定作息,避免懶散拖延。對於讀書計畫,她會預估一週或一個月的進度,但也允許自己調整,如果例如預計學完刑事強制處分卻進度落後,就會即時修正安排,避免焦慮自責。
此外,她強調寫題目與請老師、學長姐或同期考生討論,是一種實質的輸出與成果感,可以驗證是否真的理解,而不只是讀過就算。透過題目練習,法學知識才能真正內化與運用。
心態支持與生活節奏:戰友與運動的重要性
談到調適壓力與身心狀態,張律師認為「找到一起奮戰的朋友」極其關鍵。她特別提醒,不要找沒有準備國考的人作為主要陪伴者,因為即便出於關心,對方的言語可能會成為無形的打擊。
理想的「戰友」能在低潮時一起哭、一同崩潰,也能互相激勵、重新振作。除了人際支持,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也是重要助力。她分享自己曾經中午吃飽就昏睡一小時,後來開始運動並調整飲食,精神狀況與情緒都顯著提升。
給法律系學生的建議:不要太早把人生定義完
針對尚在學習階段的法律系學生,張律師鼓勵大家「跳出法律圈」,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特別是科技、醫療、生技等發展快速的產業,因為法律圈相對保守、流程也偏傳統,尚有許多創新空間。
她認為,即便學生階段探索了非法律領域的事物,只要未來仍考取律師資格,就仍然可以回到法律實務,知識與能力並不會因暫時的轉向而流失。她舉例:車禍案件無論你今年、明年、十年後辦,基本處理能力仍然存在。
張律師不建議太早為自己貼上「我要成為什麼樣的律師」的標籤,而是要思考:法律可以成為我的基礎,那我還能在哪些領域延伸發展?什麼樣的方向能讓我保持熱情與好奇?這樣的探索才是長久又有意義的追求。
訪談重點摘要
孤獨的路上找個戰友陪跑吧!
張律師指出,國考備戰的壓力常常源自自我內耗,因此她透過設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來穩定步調,並給予自己彈性的進度安排,以減少挫敗感。同時,她也強調實際書寫與討論題目的重要性,讓學習過程更具成果與成就感。
她建議考生在準備期間一定要有「戰友」作為情緒支持者,不要孤軍奮戰,也不要讓外界雜音影響自己信心。而規律運動與飲食調整對於維持穩定情緒與專注力也有明顯助益。
-
七月 04, 2025
受訪者|林佩穎律師
訪談者|吳綺玲
從歷史系轉讀法律,從法助走向執業律師
林佩穎律師原本就讀歷史系,因熱愛文科選擇此路,但在大一寒假騎車時發生車禍,讓她深刻體會「沒有法律背景,就好像手上沒有武器」。這場意外促使她在大二轉入法律系,正式踏上法律之路。畢業後,她為了累積實務經驗,考取法官助理,進入法院體系工作長達十四年,熟悉判決撰寫與庭務運作,也為未來執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她希望工作能更有彈性、能多陪伴家人,便決定考取律師執照,轉入律師行列。由於長期法院經驗,她得以從法官角度出發,深入理解審理邏輯與事實認定,這也成為她日後執業的重要養分。
法律比重的轉換與律師角色的實際輪廓
談起學生時期與實際執業後的落差,林律師坦言:「法官和檢察官的工作中,法律占比約八成,變化不大;但律師的世界,只有兩成是法律,其他八成是事實認定與人際溝通。」她認為律師不像課本上教的那樣只在操作法律,而是必須面對多元、複雜、且高度依賴語言與情緒處理的實務世界。律師的專業更多展現在解構現實問題與協助當事人找到「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刑事案件的程序敏感與修法觀察
林律師以辦理刑事案件的經驗指出,刑案比民案更需嚴謹適用法律與程序,尤其在偵查階段、羈押程序中,更要精準把握時機與說詞,為當事人爭取具保或限制住居的替代措施。她也強調,律師必須關注修法動態,例如2023年施行的《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就是現今刑案辯護中必須掌握的重要依據。
此外,她表示,由於接的是法律扶助案件,因此陪偵的聯繫常常來得突然,甚至在夜間、假日也需臨時赴偵,確實會讓生活日夜顛倒。但若是自行接案,便可視狀況調整時間與報價,具備一定程度的彈性。
消債業務:法律之外的社會意義
對於消債案件的處理,林律師解釋《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提供誠實債務人重新開始的機會,主要區分為「更生」與「清算」兩種途徑。更生是用收入中可支配的餘額持續償債六年後清除餘債,清算則是變賣資產依比例償還、法院核予免責。她強調:「這不只是法律工作,更具有社會正義的價值。」
新法挑戰與實務難題:跟騷防制的執行困境
在處理新興家事或刑事案件時,林律師提到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跟蹤騷擾防治法》的實務難題。因為法條設計仍偏抽象、實務判決量有限、定義未臻明確,要從中協助當事人構築有效主張極具挑戰性,也暴露出制度初期落差與操作的困難度。
法律與語言:英文有限,台語加分
對於語言能力的實務需求,林律師直言,英文在傳統訴訟中使用頻率極低,就算遇到英文母語當事人,法院也會指定通譯;除非涉及跨國訴訟或商業法務,否則英文能力不是律師工作的重點。
-
七月 04, 2025
受訪者|劉建畿律師
訪談者|劉宥竺
從法院書記官到律師:實務與選擇
劉建畿律師分享,自己原本已考取律師資格,但選擇先進入法院擔任書記官。目的是熟悉法院行政流程及刑事案件程序,這段經歷讓他對法庭運作有更全面的理解,對日後執業幫助很大。不過,由於法院內仍存在嚴重的論資排輩文化,與他的個性不合,因此最終選擇離開體制,轉而專心投入律師執業。
法律扶助與義務辯護:社會責任與實務歷練
劉律師提到,剛入行時透過承接法律扶助案件,不僅履行社會責任,也是累積實務經驗的重要機會。他目前仍以個人名義接受法扶案件輪派,並參與法院、市政府免費法律諮詢。
此外,他也在高雄地方法院擔任義務辯護律師,認為表面上是協助弱勢,但同時也是律師累積各類刑事案件經驗、找到自己擅長領域的機會。詐騙案件經驗分享:防範與法律補救建議
劉律師指出,詐騙案件是目前法院刑事案件中數量最多的一類。詐騙集團分工細緻,包含車手、收水手、監控、機房操作等角色。他提醒民眾:
- 不要輕信高報酬投資:如果真有穩賺不賠的機會,對方自己就會賺,不會找你。
- 不要將金融帳戶交給他人:包括提款卡、存摺、手機OTP認證碼,以免成為詐騙工具。
他經手過的案件中,許多受害者因一時輕信,最終損失慘重,因此防範意識極為重要。
信託與財產管理:預防糾紛的關鍵工具
作為信託領域的專業律師,劉建畿認為信託制度對財產管理有顯著幫助,能有效減少家庭糾紛及財產風險管理問題,具體包括:
- 遺產規劃:信託可避免單純的口頭遺囑引發家族爭產糾紛。
- 高齡財產管理:為高齡者設置信託,可確保晚年生活品質並防範詐騙。
- 企業資產控管:透過信託安排,可確保企業運營不受家庭糾紛影響。
劉律師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趨勢,信託在未來財產管理中將扮演更重要角色。
AI與數位金融的衝擊與法律專業的因應
劉律師認為,AI與數位金融技術已廣泛滲透法律與金融行業,例如:
- 銀行的AI客服、理財機器人逐步取代人工服務。
- 法律領域出現AI協助檢索判例、草擬文件等應用。
不過,他也強調,AI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與專業判斷,尤其在處理高價值客戶或複雜案件時,專業律師的價值仍不可替代。因此,法律人應善用科技提升效率,但不能完全依賴AI。
給年輕法律人的建議:跨領域與職涯規劃
劉律師進一步分享,法學教育與法律實務間的落差非常大,特別是證據蒐集、案件細節處理。例如:
- 醫療費用請求:需提出實際單據、依實務見解計算看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