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鍾佩陵律師
訪談者|陳泓慈
音樂與法律的交會:從藝術走向理性之路
鍾佩陵律師的學術起點,是師大音樂系,後來又攻讀台大音樂研究所。在看似毫無交集的專業領域中,她卻找到了通往法律之路的契機。
「其實本來就對法律有興趣,念台大音樂研究所時接觸了一些法律課程,就決定報考科法所。後來在就業選擇上,也發現自己更喜歡法律多過音樂,於是自然而然選擇走律師這條路。」
對她而言,法律的邏輯性與挑戰性,激起了強烈的學習動力,也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從想像到實踐:律師工作的挑戰與收穫
鍾律師坦言,律師的工作確實如想像中具有高度專業性,也伴隨不少壓力與複雜性。但她認為,只要有足夠興趣並抱持「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的信念,就能在挑戰中找到樂趣。
「剛開始一定困難,但只要跨過那道門檻,隨著經驗累積,工作就會越來越上手,甚至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學習樂趣。」
專注智財與商法:從個人興趣到職涯選擇
在眾多法律領域中,鍾律師選擇專注於智慧財產與商業法律,這與她過往的音樂背景及研究歷程緊密相關。
「我本來就對民商法有興趣,而智財法是我碩士階段的研究領域,論文也和音樂著作權有關,包括旋律、歌詞的保護與侵權問題。」
這樣的跨域背景不僅豐富了她的法律視野,也讓她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具備獨特的觀察角度與敏銳度。
與客戶建立信任:專業+同理心是關鍵
律師的專業不僅體現在法律見解,更體現在與當事人的互動與溝通。鍾律師強調:
「專業能力當然是首要,但更重要的是同理心。要讓當事人知道你是站在他的位置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建立信任。」
而對於剛入行的年輕律師,她也特別提醒:
「人生經驗不足,就要花比別人更多時間學習,了解法律之外的生活與人性。不要急於求成,而要紮實打好基礎,這樣才能走得遠。」
實務中的深刻案件:從人性到歷史的對話
鍾律師提到,律師經常處理各類人際與家庭糾紛,從中看見人生百態。但最讓她難忘的,則是一場國家歷史層面的訴訟。
「我們曾協助國史館處理兩蔣文物的所有權訴訟。文物當時存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歷經十年的法律攻防與協商,終於在2023年成功將文物運回台灣,這是非常感動也具有意義的案子。」
這場長達十年的訴訟,不僅是法律工作的挑戰,也是對歷史與文化責任的實踐。
壓力管理與生活平衡: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面對律師工作的高壓,鍾律師強調「時間管理」與「興趣培養」是關鍵。
「手上常有多個案件,要根據優先順序安排處理。除了工作,與家人相處、運動、吃飯、放鬆都很重要。有時候甚至只是睡一覺或和朋友聊聊,都能有效紓壓。」